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27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方舟子事件看网上群体极化倾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0 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方舟子遇袭案告破,其结论令国人瞠目结舌。据报道,肖传国把未能入选中科院院士,归因于方舟子、方玄昌的学术打假。方、肖之间结怨十年,终于在锤子的撞击声中演变为血案。
  方舟子挨打与网络暴力
  1999年,方舟子揭发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成为“打假斗士”。2001年,肖传国以“昏教授”的网名发帖,质疑方舟子打假的严谨性,并控告方舟子涉嫌抄袭。2005年,方舟子称肖传国所谓“国际公认的”“肖氏反射弧理论”纯属“自吹自擂”,并对其治疗效果表示怀疑。当时,肖传国参与申报中科院院士补选并落选。肖不胜愤慨,以侵犯名誉权为名五次起诉方舟子。在法院的判决中,肖传国有胜诉,也有败诉。判决一出,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形成挺方派与挺肖派两个阵营,并以博客、微博的形式展开旷日持久的网络口水大战。今年8月29日,方舟子遇伏击。案件侦破后,硝烟未散,网上战火越烧越旺。挺方派高呼“大快人心”,痛斥肖传国“争名夺利,斯文扫地”。挺肖派对侦破结论不以为然,继续力挺肖传国。

  方、肖之争与方舟子被袭,其实是典型的网络暴力向现实的延伸。先是两个人的网上争论,后来发展到两大阵营之间的较量;先是摆事实讲道理,后来发展到谩骂和人身攻击;先是虚拟世界的口水大战,后来发展到现实空间的真拳实脚。

  回顾一下近几年的语言暴力等网络极端化现象,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从“虐猫”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到“耳光门”事件,网民们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令其无所遁形。接着,“正义行动”从网上延伸到网下,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一些当事人饱受谴责和骚扰,几乎精神崩溃。更多的网络暴力,虽然仅停留在网上,但其狂热性和对当事人的伤害程度,也已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极化效应值得关注

  据统计,我国网民总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政治参与、文艺创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互联网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加之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就使得网络文化繁杂多变,既有积极性的一面,又有消极性的一面。对于网络文化中的消极现象,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虚拟空间,而且是现实空间;不仅是现在,而是未来。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正确与否,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为群体极化效应。人们普遍有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在网络传播中,数量巨大的人群很容易卷入到某个讨论之中,个体行为易于被影响,个体行为能量易于被聚合,迅速超过临界水平,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产生影响。于是,一些普通新闻和个别现象,会在网络传播中被大大加重份量。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迷信、网络色情以及网络庸俗化的不断升级,都有这种极化效应的因素。

  方、肖之争,起初只是学术之争。科学不怕质疑,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质疑,科学才能成熟和发展。问题是,由于怨恨情绪渐渐弥漫开来,成为压倒一切的力量,终于让锤子的撞击声代替了单纯的真假之辩。在这儿,极化效应成了网络暴力的高效催化剂。肖传国案件侦破后,对立的双方还在继续谩骂,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满,撒在当事人身上。

  傅雷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译者献辞中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网上出现一些负面的东西,本来也属于正常现象。然而,如果网站主办者缺乏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就会助长网络极化情绪,使之演变为低俗、恶俗、暴力,严重污染人们的精神世界。

  网络极化现象溯源

  人们常常纳闷,某些网民似乎具有双重人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正常,有的甚至彬彬有礼、谦恭有加,在网上却像换了一个人,动辄牛气冲天、火冒三丈。到底哪一面才是他们真实的一面?其实,网上的极化倾向,不过折射了人们潜在的心理需求罢了。

  网络的匿名性和高技术特征,降低了人们心中的道德门槛。现代人普遍承受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这就迫使他们在网上寻求心理平衡,以缓解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于是,原本是个案,却被承载了过多的重任。原本是路边的一棵草,却被吹捧成国色天香。从对“犀利哥”们的嘲弄和辱骂中,人们不但释放了压力,充分娱乐了一番,而且感觉到肩担道义、手握真理,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找回了人格和道德上的优越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谁拥有众多眼球,谁似乎便拥有了一切。为了一夜成名,有的人不惜以丑为美;为了提高点击率,有的网站纵容“三俗”;为了获取话语权,有人竭尽欺骗、夸大之能事,让普通的争论演变成星球大战。在网上,匿名可以使自我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但是,当这种自由超越边界,就会使谎言、暴力横行,使网络秩序陷入混乱,进而侵犯到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如何引导网上极化倾向

  综上所述,极化倾向是人们潜在心理需求的折射,是产生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必不可少的助推力量。在少数人发起,多数人或附和、或默许、或添油加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网络文化中的极化倾向。如果放任不管,笑骂将取代思考,平庸将取代高尚,暴力将取代和谐。

  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到合适的“抓手”。治理网上极化现象,就是这样一个较好的“抓手”。笔者认为,对网上极化现象的治理,有“治未病”和“治初病”两个原则。

  “治未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治未病”是最高境界,其根本原则是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除了提供网络文化精品,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之外,全面提高民众素质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所有人都必须结合网络的使用,补上思想素质教育这一课。网站的点击率来自何处?不正是我们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促使暴力和庸俗不断升级吗?网站和网络红人生产出暴力和庸俗,我们则在消费着暴力和庸俗。如果对暴力和庸俗坚决说“不”,它们还会有生存的空间吗?

  “治初病”需要预见性和洞察力。有关部门要防患于未然,深入研究网络舆论,对舆情进行评估,并及时作出回应。主流媒体要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专家学者要敏锐地抓住网络信息由庸俗向低俗、由争论向暴力转化的苗头,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畅所欲言、直陈时弊,主动引领舆论走向。 (作者:盛晓白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网友评方舟子肖传国事件

  肖传国、方舟子事件是一起与网络传播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光明网制作了专题,并进行了在线调查,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有数十万网友参与了光明网的在线调查,不少网友留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起“以暴易暴”的悲剧

  从现象上看,这是 一起“以暴易暴”的悲剧,但从本质上讲,根本就是以“显暴力”对付“隐暴力”。“显暴力”在身上留下几处皮外伤,过几天就好;隐形的“网络暴力”,会让一个人身败名裂。

  ——北京网友

  手术不能放到网上来做

  手术总不能放到网上来做,对学术问题的指控不应该首先出现在媒体上,而应该出现在科学家们的内部邮件通信中。学术界之外的人搞“学术打假”,就算有着最良好的愿望,也往往走向愿望的反面。

  ——海外学者

  客观报道赢得尊敬

  在事件报道中,有两个网站严格遵循媒体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科学网和光明网,这两个网站展示出了客观。 (来源: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2/26 14:18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