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可耕地少的国家。在全国陆地面积中,山地占33.3%,高原占26%,丘陵占9.9%,盆地占18.8%,平原仅占12%。
由于我们还未能掌握改造戈壁荒漠的成熟技术,无法使100多万平方公里寸草不长的沉睡国土变成粮仓,农业生产也难以赶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步伐。自2011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产品进口大国,其中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高达1168.8亿美元,谷物进口3271.5万吨。不管是大米、小麦,还是大豆,我国都存在着很大的需求缺口。
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尽管国人已经摆脱了饥饿和温饱,今天的丰衣足食也使很多人忘记了昔日忍冻挨饿的痛苦及悲情。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
土地资源短缺,使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倍受制约,城市地价房价飞涨、商务成本高企、市民幸福指数下降、综合竞争力衰退等压力不断加大。这就逼迫中国城市要走一条土地节约型新路,关键是要在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科学优化和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破解“宜居”和“畅行”两大困局。
传统城市建筑布局,已历经数千个春秋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城市独特的发展形态。古今中外,尽管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背景千差万别,但其建筑格局却是千城一面,高度统一,均表现为“路房两分离”。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农业人口的大量进城以及小汽车的快速崛起,路房分离的城市建筑格局正在受到时代潮流的强烈冲击,并已成为奔小康和实现中华强国梦的重大制约因素。 一是路房争地。
我国流行的是一种高建筑密度、低容积率的城市发展理念,故导致路房争地、城区拥挤、住房紧缺、道路堵塞等乱象一片。一方面是道路资源严重不足,占城市总面积不足10%,而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则为20-30%;另一方面却是房屋建筑见缝插针,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建筑密布、街道狭窄、人车难行,是城市老城区的真实写照。
然而一些城市新区开发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推行松散型发展模式,盲目“摊大饼”扩张,建筑物贪大、图美、追奢、求怪,道路喜宽、多绿、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通病。
例如南京市江东中路,所有建(构)筑物、乃至一草一木,都突出了一个“新”字,建筑设施的修旧整旧以及优质低价替代品开发应用等,已经完全绝迹。道路及两旁建筑盲目追求欧化,中国味和六朝古都基因全面退化。近年由发达国家强力推销、投资和经营效益尽墨的有轨电车,却被视为城市的名片和马路的流动新景观。
江东中路近百米宽,尽管树草郁郁,但是夏日的人行道却仍难找寻到一席遮阳之地;雷电风雪天就更是苦煞路人,因为整条马路根本没有防雨避寒的设想及安防设施。出行购物、办事极为不便,不仅老弱病残孕幼过路兴叹,就连青壮年穿越横道线时也要连喘大气。
这条拥有地铁、有轨电车、高架、隧道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建大道,尽管人气低,车流细,但交通拥堵迹象却已显现。未来的发展难逃“白天堵街,晚间空街”之厄运。与此同时,名目繁多、扰民耗财的道路设施改造折腾亦呈常态,估计在短时期内,江东中路不会安宁。 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路房分离,致使土地使用单一化。道路用地只能是用于修路筑路,马路上不能砌一砖一瓦。
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低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土地占用量甚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更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城市。土地浪费和土地低效开发痼疾不除,国民经济的稳增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大提升以及市民的宜居幸福梦等等,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建筑物密密匝匝,留白空地被蚕食殆尽,道路面积占比过低以及结构、功能不合理,致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成为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症。
城市需要人气,更需要挽留平价房。城市“路房分离”建设格局既无法承担“宜居畅行”之重任,有时又往往会使城市变得像乡村一般人迹稀疏。若继续延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模式,房地产市场发展之路将愈走愈险恶。为了稳定楼市,促进经济上行,唯一有效可行的治本办法就是优化城市建筑布局,实施“路房合一”新政。
道路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应逐步提至20-30%。“路房合一”将以一种全新的节地模式,把城市道路与新型过街楼住宅的建设工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城市按照现代化畅行路网模式,规范兴建封闭型以及单一化行车功能道路,道路上方营造高层过街住宅楼,这种新型宜居民宅至少可容纳半数以上的市民入住。 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过街楼除了在规划和设计上应多增加中国元素和多贴近百姓生活习俗,还须避开保护性建筑、地方特色建筑、学校、医院、部队营房、建筑限高区以及通风走廊区段,有机实施与路边建筑物的衔接互融。
各城市应将楼市进一步细化。路房合一建设的是质优价廉的低端租赁房,形成的租赁市场主要面向城市中低收入者。
土地财政必须弱化,土地竞拍面向中高端商品房市场,最终将使楼市出现一种良性梯度竞争、梯度开发和梯度消费的新格局。
优化城市建筑格局势在必行,前景璀璨,道路和住宅等建筑施工工艺可以互融,发展“路房合一”工艺,顺应中国国情和民意,并且必将能给中国经济、城镇化和楼市带来无限活力和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