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的这场赌局!到底谁是赌神,有一个大骗局。。。
最近房地产的世界特别热闹,看的老百姓一脸懵逼。
一方面党媒完全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力捧去库存,批评强刺激批评推高地价,甚至新华社直接说,要谨防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手炒地。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奇葩的数据,天价地王频现,未来房价还将再创新高,而北上深的楼市成交又遇冷。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第一个问题:房价继续涨下去,国家也在干着急?
房价的问题,我们常听到老百姓的一句话就是,国家不会让房价跌!因为背后牵涉了太多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其实,国家是想控制房价的,中央完全看到了一二线城市房价泡沫的风险,而且本来库存不严重的一二线城市,这么疯涨下去,将造成严重的资金虹吸效应,老百姓都在抛售三四五线城市的房子,到一二线去交首付。继续演化下去,不但不利于楼市去库存,反而造成了冰火两重天。
一些库存最严重的城市,本来房子就卖不动,再加上老百姓卖房付一二线城市的首付,库存简直严重的不要不要的。
所以形成穷的城市库存压力山大,富的城市疯涨的房价根本停不下来。结果,许多一线城市遭遇了实体经济成本加大的困局,比如华为不得不搬出深圳,苹果的代工厂也要搬到印度。这对于整个经济来说,都不是好现象。
第二个问题:外资都在跑路,为什么央企还敢抢地王?
中国已经积累的较高的房地产泡沫,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已经高达50-100倍,也就是说买房的钱,你可以租房100年了,这还不算利息。
面临着中国房地产产业高烧不退的局面,见过无数楼市泡沫破裂的国际资本,在赚足了钱之后,华丽丽的转身离开中国了。
有数据为证:去年9月开始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的数额已经是负数了。随着房价上涨,外商撤离的速度还在加快,外国资本外商都走了,谁来接盘呢?
现在楼市最大的一部分资金,竟然是不明资金,很可能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
你没看见,最近拿到地王的基本都是央企,保利3倍价格抢地上海,华润抢滩北京,绿地、中海、华侨城等等纷纷表现激进,央企国企的钱哪来的,还不是银行给的,而且有消息说,银行支持央企抄底,甚至倒贴利息。也就是说银行给央企的贷款利率只有5%,而现在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差不多4-5%了,所以完全不赚钱。
看看吧,银行是怎样下血本,甚至冒着赔钱的风险在支持央企拿地的。
由于央企借钱便宜,又不是自己的钱,都是银行的钱,所以花起来不心疼。甚至一些地方的国企,跟地方政府打包票了,未来将承担着推高地价的任务,所以一个一个的地王就此诞生。房价不上去,这些央行地王欠银行的钱该怎么还呢?似乎,一二线城市房价迎大涨,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又联想到最近银行坏账居高不下,是不是这些央企国企地王也贡献不小呢。
第三个问题:楼市是一个高级赌场,只有银行和央企才玩得起?
最近,民间投资的融资成本基本都过10%了,所以民间投资早就没有了竞争力,于是房地产市场在外资撤离之后,只剩一下了两个玩家一个是央企国企,另一个就是银行,碰巧了他们的钱都不是自己的。
楼市的这两个玩家糟蹋着白花花的银子,老百姓一边望着高高上涨的房价悲伤,一边害怕楼市说不定某天就真的崩盘了。
为什么这些有钱的主子们都不心疼钱呢?
第一不心疼,第二也不怕赔,银行的钱赔在了国企央企身上,领导是没有责任的,相反要是被中小企业贷款借走了没还,那么恐怕要追责了。所以银行宁愿把钱砸给央企买地。
至于央企国企们,他们用的钱便宜,成本也不高,而且拿下地王还可以推升房价,引发老百姓买房的恐慌感,这成了卖房子最好的宣传广告,最后央企们有地在手以后融资抵押就更加方便。
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北上广深以及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二线城市在内的共计20逾个重点城市土地市场持续高热,“三高”(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地块频出,达118宗之多,其中有51宗地溢价率在100%以上,最高达400%。
央企国企的钱是全民所有的,银行的钱更是所有储户的,用老百姓的资产和钱,推高中国的房价,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好戏。
国家要想镇住房价,首先得管管疯狂炒地的央企国企们,其次也得管管银行的小金库,老百姓存进银行的钱可不能这么被糟蹋。
炮轰楼市!人民日报、新华社传递了什么信号
5月23日,人民日报在“财经纵横”版发表了题为《去库存不只是卖房子》的文章,对当前广泛存在于政府、民众脑子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批驳。文章说:
“居者有其屋”并不等于“居者有产权”。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住房自有率也只有60%多,日本租房结婚者比例高达67.1%,买房结婚夫妇比例仅为14.3%,而我国城市目前新房自有率已接近90%。省吃俭用买房的结果,使大量资金集中于房地产市场,推高了房价,也限制了居民日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对扩大内需带来不利影响。
去库存不只是卖房子,而是通过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为啥遭到冷遇?究其原因还是很多政策与现实的障碍,让租房者不舒心、出租者不省心。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立意是“降低民众对房子的预期,接受长期租房的现实,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出台措施,鼓励租房”,那么,新华社在5月23日和5月25日两篇评论,显然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
新华社5月23日文章的标题是《稳中有进去库存服务新型城镇化——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述评之二》,文章说:
不能通过加杠杆去库存,不宜搞大力度刺激。必须遏制地方政府“炒地”、投机资本“炒房”之风,要通过供给侧改革,给房地产企业转型创新以机会,使其轻装上阵,更多参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是房地产去库存的核心内容。大量场外资金加杠杆和投资投机推动房价上涨,严重背离政策初衷。必须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统一。
应该说,这篇述评的措施非常严厉,目标除了指向投机资本之外,还指向了地方政府,说他们背离了中央政策的初衷。
(5月25日),新华社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去库存靠“加杠杆”无异饮鸩止渴》的“新华时评”,这篇文章不长,不妨全文引述如下:
楼市去库存初见成效。数据显示,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27亿平方米,已连续两个月减少。值得警惕的是,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靠“加杠杆”无异饮鸩止渴。
此番楼市回暖主要是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拉动,固然有需求相对旺盛等因素所致,但在其背后,不难看到金融杠杆的作用。除了相对宽松的银行贷款,众筹、P2P、首付贷等金融配资业务十分活跃。
大树再高也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加杠杆导致楼市“虚火”上升,放大楼市“虹吸效应”,资金过度向一二线城市集中,既增加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难度,也使热点城市房价高位跳涨。更令人担忧的是,金融杠杆既会催生房地产市场泡沫,放大金融风险,还会导致实体经济“失血”和“空心化”。正如一位知名企业家所言“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0%至70%快速发展区间,无论从新市民的潜在住房需求,还是从城市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来看,房地产行业都具有保持稳定增长的潜力,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给楼市打强心针。特别是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更应该尊重楼市的发展规律,明确功能定位,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只有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才有利于楼市健康发展,造福宏观经济。
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是一次大的转折,其核心精神通过5月9日《人民日报》“权威人士”谈经济做了表达。一言以蔽之:通过改革来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而不是继续加杠杆、搞刺激。汇市、楼市、股市都要回归本义,回归市场。
5月9日之后,这些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地王不断,但这几个城市其实都“舍不得”出台真正管用的调控措施,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上海那样“动真格的”。
央媒的步步紧逼,肯定对这些城市产生巨大心理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称,5月25日上午,合肥市政府相关领导调研了5个楼盘,其中包括华润凯旋门、万科森林公园、蓝光雍锦半岛,种种迹象显示,合肥将很快出台调控措施。
一方面是央行在货币政策上轻踩刹车,另一方面是国家对房地产看法发生巨变,楼市降温将成为必然。而国家已经全面启动“大基建+PPP”,为房地产投资再次下滑做准备。楼市的这一轮政策牛市,正在走向终结。
在人口流失地区,对房地产的刺激措施,或将继续维持。但没有了一二线城市的引领,这些地方的开发商必须通过降价来促销了!
楼市里有一个大骗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