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8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客家的发源地循州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循州概况
循州即今河源市龙川县,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志》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历史沿革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荆州刺史部桂阳郡南部置始兴郡,纳入广州刺史部管辖;即今韶关市、南雄市、始兴县、翁源县、仁化县、英德市、佛冈县等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置东官郡,郡治在今深圳市。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先析东官郡东部置义安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又析东官郡置梁化郡。至此,东官郡辖地仅余今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增城市、龙门县等地。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合并始兴郡、梁化郡、东官郡、义安郡置循州,直隶于中央;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以境内有循江得名。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始兴郡改设韶州、东官郡废入番州、义安郡改设潮州,仅留原梁化郡地仍为循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龙川郡,唐武德五年(622年)设为循州总管府,管辖韶州、潮州、循州等三个州,即唐初岭南六管之一。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去循州总管府,原循州总管府辖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归广州总管府,此后为唐岭南五管。广州总管府辖下的循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兴宁、五华、陆丰、海丰、惠阳、惠东、博罗、紫金等地及揭西县西部,治所雷公墩(今五华县华城镇)。五代南汉移治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佗城),又分置祯州,辖境缩小。元至元十三年升为路,二十三年复降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入惠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原清代惠潮嘉道改置为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民国廿五年(1936年),设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兴宁、梅县、龙川、大埔、蕉岭、和平、平远、连平、五华等9个县;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另外,以惠州为行政中心,设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新丰(今属韶关市)、龙门、东莞、宝安(今深圳市)、海丰、陆丰、紫金、河源、博罗、惠阳等10个县,通称惠州地区。

解放后(1950年),原惠州地区改称惠阳地区;原循州地区行政驻所迁驻梅县,又以旧驻所(兴宁)、新驻所(梅县)各取一字,改称兴梅地区。以后惠阳地区主要为惠州市所继承,兴梅地区演变成今天的梅州市(含丰顺;不含河源、龙川、连平、和平)。龙川佗城 长乐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都曾是循州府政治中心 这里的人都是客家人。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循州府的核心地区 龙川 兴宁 长乐是客家地区历史最悠久 最先有文明史记载 最早开化的地方 也是现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佗城 长乐台 战国编钟等遗迹表明这里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远近闻名10由此证明客家人 根本不是少民 这里的新闻说 长乐台附近有比长乐台更大更早的汉代建筑群遗址 这说明 秦汉时期汉人就已经在这里 筑城修堡 土著都被秦汉军队消灭或驱赶了 从秦汉起 龙川 长乐一直有驻军 长期是汉军驻地 怎么可能说成是少民呢
无论用梅州还是河源 惠州来概括客家文化都是片面的 只有循州能代表 循州文化就已经概括了河梅文化,因为循州的核心地区 龙川 兴宁 长乐 紫金不但历史文化悠久,而且人口密集。龙川 紫金现属河源是河源地区的人口重心 人口占河源地区一半以上 兴宁 长乐现属梅州是梅州地区人口重心 均是百万人口大县 人口占梅州一半以上。而今龙岗盐田惠阳惠东大亚湾等珠三角客家人也大半数从这些地方去的 而且古代也隶属循州地区。循州文化是连接惠河梅纽带。循州核心地带就是惠河梅的中心地带。四川广西的客家人也很多来自循州。
循州人包括全部惠河梅的客家人 以及从这里迁出去的客家人。请关注循州文化。秦汉重镇 南粤古城 佗城 长乐
广东兴宁市
北纬24°08′,东经115°43′。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西部。北接平远县和江西省寻乌县,西邻河源市龙川县,东为梅县,东南与丰顺县接壤,西南与五华县为邻。市政府驻兴城镇。面积3208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
秦为南海郡地,汉代属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龙川县分出兴宁县。以古代兴宁江(今为五华河一直到兴宁水口与宁江交汇处)取名,有“兴盛安宁”之意。境域包括今兴宁、五华全境、龙川东部、兴乐都地和紫金县东北部。治今华城镇紫金山东北的“雷公墩”。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古兴宁县置雷乡县、齐昌县。齐昌县以古左别溪(今黄陂河到宁江全段)为境域,治洪塘坪(今宁中鹅湖,又称枫树坪)。南朝梁武帝萧衍天临年间(约公元503年)废齐昌、雷乡两县,合并复名兴宁县,治徙佗城(今龙川县佗城镇)。惰属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析古兴宁境内的左别溪地流域置齐昌县。县治洪塘坪。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齐昌为宁昌,归还兴宁。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将今龙川县地复置雷乡县。兴宁仍保留东晋时疆域。治徙“雷公墩”。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再复置齐昌县,县治仍旧。南汉乾享元年(公元917年)废齐昌县置齐昌府。与兴宁县并存,府治洪塘坪。县治则迁兴乐丫下圩附近。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齐昌府,归还兴宁。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县治迁雷公墩。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9年)析古兴宁江及右别溪(今琴江)置长乐县(今五华县),并将今之紫金北部归永安(今紫金),兴乐都地归龙川,古右别溪地及平远大信地、霍山以东地归兴宁,治设洪塘坪。此后,除霍山以东地于元朝归龙川,大信地明朝归平远外,其余地域未再变动。明洪武二年(1069年)县令周士贵移治于今兴城,当时为土城。明成化三年(1467年)县令陈宏开始用砖筑城。明代及清初属惠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司广东省第六行政政区督察专署。1949年属兴梅地区专员公署。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65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1994年12月8日撤兴宁县,成立兴宁市(县级)。

远近闻名10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兴宁县(治华城)置齐昌县。此时今兴宁市境,属齐昌县;今五华县境,称兴宁县(亦有记载称南齐将原兴宁县直接更名为齐昌县,此时的齐昌县即是原来的兴宁县。此时并不存在兴宁县。因为据说此时的齐昌县治在今五华县境内)

南朝梁天监年间(约503年)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今华城镇,迁至今龙川县佗城镇。此时兴宁县辖境包括今五华、兴宁、龙川,县名为“兴宁县”,治所则在今龙川佗城镇。

唐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即今兴宁市境)。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治所在今龙川县佗城镇。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相当于现在的龙川县)。兴宁保留东晋所划辖境(相当于现在的五华县),县治由佗城(龙川)迁回华城(五华)。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雷乡县恢复汉晋时的古名——龙川县。循州治移至龙川,兴宁隶属循州。同年,南汉王刘龚于原齐昌县址置齐昌府,兼辖兴宁。时,齐昌府治在今兴宁市境内(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五华、龙川、兴宁三县的中心,设置在今兴宁市境内)。此时的齐昌府,兼辖龙川县、兴宁县(此处兴宁县境相当于今五华县)。

宋熙宁四年(1071年)原兴宁县改设为长乐县(今五华县),原齐昌县则更名为兴宁县。——这是“兴宁”一名,第一次落到今兴宁市境。其实,就是原来叫做兴宁县的五华,把“兴宁”这个古名,让给了自从南汉以来,升给为“府”的齐昌县。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东晋咸和时,兴宁县从龙川县析出,治所也是在今五华;南齐兴宁县更名为齐昌,治所也是在今五华。所以,兴宁、齐昌,都是五华的古名。……但唐武德置齐昌县(今兴宁市境)后,到了南汉,齐昌县迅速发展为南汉的陪都,那是今兴宁市境的事,则与今五华无关。唐武德之后,“齐昌”一名,由五华正式让予今兴宁市境。宋熙宁后,今兴宁市境,又丢弃了“齐昌”之名,正式承载了“兴宁”之名。古兴宁,则正式更名为“长乐县”。
五华县,原名长乐县。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定人)为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 五华县,战国时为百粤地。秦汉西晋时为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时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隋朝时属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去循州总管府,原循州总管府辖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归广州总管府,此后为唐岭南五管。广州总管府辖下的循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兴宁、五华、陆丰、海丰、惠阳、惠东、博罗、紫金等地及揭西县西部。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置祯州,循州移治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河源县、博罗县、归善县属祯州;齐昌县(今兴宁市)升格为齐昌府;龙川县、兴宁县(今五华县)属循州,治所雷公敦。宋熙宁年间(1068—1077)循州迁治龙川佗城。1071年(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筑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县治初设长乐镇,1149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迁至七都九龙岗,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复县治于长乐镇。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县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民国25年(1936)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兴宁、梅县、龙川、大埔、蕉岭、和平、平远、连平、五华等9个县;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民国38年(1949)初改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梅专区。1952年后属粤东行政区。1954年县治迁至水寨镇。1956年后属汕头专区。1965年6月属梅县地区。1988年1月地改市,五华隶属梅州市。

18

主题

1183

帖子

160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2
发表于 2013/12/2 20:49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梅县是世界客都为天大的笑话。不要以为出了个元老,就什么都是梅县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9:41 | 只看该作者
当夜劳神一样供奉,所谓世界客都,就是骗,欺骗不了循州百姓,无论现在人口华侨祖籍循州人口占客家人口几钱万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9:42 | 只看该作者
当夜劳神一样供奉,所谓世界客都,就是骗,欺骗不了循州百姓,无论现在人口华侨祖籍循州人口占客家人口几钱万
,占客家一大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5/1/13 05:40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