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5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送礼成了花钱大赛 怎样让礼回归精神本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5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终岁尾,送礼大军再一次出征起航,送亲戚、送朋友,送领导、送客户……

  不少网友在网上哀叹,过年到底送什么?与此同时,各类商家也挖空心思地推出各种礼品,千奇百怪、价值不菲的礼品再一次被人们所关注。

  针对当下的“送礼热”,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在当今社会,礼正在变质,甚至变态,当礼和利益挂钩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考验,送礼的方式、送礼的名目,送礼的轻重,都在考验着人们的智商和财力,节日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礼的本质


  礼是精神的传达

  送礼,本是中国的传统,甚至是整个东方世界的传统。中国人说“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从何来?李河说:“从根本上来讲,礼节最早从宗教和祭祀而来,它是仪式化的一部分”。

  如今,宗教和祭祀的意义逐渐变淡,世俗化的一面成为了主流,更多的普通人,又应该怎么样去看待礼?李河说:“其实礼节从来都是不分开的。礼是一种符号,它是人对内心的直接诉求,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一种心灵的沟通,是传达感情,沟通情谊的渠道。节,应该有两个意思,节日、节制。节日在现在大多已变成吃喝玩乐的机会,其实不然,节日不光是吃饱肚子,不光是休闲,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放松,让人能够有机会给感情增添一点内容”。

  礼的变质

  送礼成了花钱大赛

  礼,从来都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孔子教人六艺,礼居其首,可见礼的重要。然而不管是宗教的礼,还是世俗的礼,都是精神性的、符号性的。李河说:“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仪’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仪’是重心,这种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内容,物质上的内容是其次的。”

  如今,礼逐渐失去了它的精神性,变得更加物质,送礼成了花钱大比赛。

  从精神到物质,从原来的优雅、从容和高贵的精神内容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代表,对于这种变化,李河说:“礼是一种符号,符号的特性就是人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中,它被赋予的内容自然不同。礼在现在显然已经超出了感情和精神的范畴,而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诉求。表现到具体的生活中,下级要给上级送礼,单位职工要给领导送礼,每个人都要给利益相关人送礼,再加上攀比成风,如今,礼这个符号,已经变质,甚至是变态了。”

  礼的异化

  送礼更多是为了打点

  往来之礼,是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如今,礼的异化,逐渐使其失去了“往来”的特点。礼本是相互的,是双向的,但现在几乎变成了单向的,比如下级给上级送礼,上级回礼的可能很少。

  然而单向的送礼,又该如何定义?李河说:“我们假定送礼是一个中性词,它负的那一面,就是打点,打点自然是不需要往来的。送礼不是问题,打点才是问题。而且打点已然成风,官场、职场,包括学界都无可避免。而且,学界的打点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知识分子本来最讲气节,而今,连学界都守不住一片净土了”。

  在“利交”的社会里,在打点的人际关系中,送礼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李河说:“送礼,瓦解掉了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环境。利交的后果,是在官场中,产生腐败,职场中,树立不正之风,破坏公平。学界本来和打点是格格不入的,它应该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精神世界,但也沦落了,利益让人失守,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

  礼的转变

  礼不能彻底地变成钱

  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仪式意义的礼,蜕变成了一场物质比赛,乃至金钱比赛。

  从羞于谈钱到踊跃谈钱,短短几十年,改变了几千年的礼仪习惯。李河说:“礼本是精神性质的,过去送礼,生怕体现出钱来,所以人们花心思费脑筋,想这个礼怎么才能送得高雅,怎么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感情。而现在,人们同样花心思费脑筋,却变成了怎么样才能让人家看出礼中的钱来,比如高价礼品要保留价签,各有手段,五花八门。”

  当礼中的钱越来越被重视,送钱就成了必然。李河说:“礼的轻重本来不应该直接影响目的,所谓礼轻情意重,礼不是衡量情谊的标准,但是当礼和利益诉求联合起来的时候,礼轻情意重就不复存在了,人际关系在这里变成了纯粹的物质关系。古人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这句话里的礼本来意思是态度谦恭,现在直接就成了物质和金钱”。

  礼的异化是社会问题,然而在李河看来,即便是在这个环境中,也应该有底线,他说:“钱也是符号,大家都知道这个是越多越好。可能人们不得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应该把礼彻底变成钱,直接送钱,本来就是很犯嫌疑的”。

  问题根源

  生活中的无处不竞争

  送礼本来应该是好事,最起码也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当它变成了一个值得人们担忧的问题时,就说明我们的社会出问题了。

  对于礼的异化,有人说是攀比,有人说是炫耀,李河表示:“这两种情况都有,但不是最根本的,古人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历史上从来也不缺粗鲁地送礼的人。如今的问题,送礼之间的攀比和目的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才是让人担堑奈侍狻薄?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谈及原因,李河用两个词来解释:竞争、支配。他说:“当今的人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竞争之中,孩子生下来,要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上学要有更好的学校,毕业了要有更好的工作,工作以后还要更高的职位和收入……每一个人,他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处在竞争之中,竞争就是生命的主流,自然而然就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竞争资本,送礼也就变成了竞争的手段。另一个是支配,这是体制的问题,上级支配下级,领导支配职员,人不是自主的,不是自由的,是依附性的,这样的状态下,送礼就成了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的渠道。”

  解决途径

  节制不能改变礼的崩溃

  古人说“礼崩乐坏”,李河说:“乐坏不敢说,礼崩已经是事实”。面对愈演愈甚的送礼大潮,也一直都有人呼吁要节制,然而节制真的能减缓乃至改变礼的崩溃吗?

  在李河看来,不必去批评送礼的人,他说:“普通人,即便是真的彻底地超脱出来,完全拒绝送礼,就没有压力了吗?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很多人其实是被绑架的,比如说随份子,这些年水涨船高,人家随500,你能随50吗?”

  然而,礼仍旧是需要回归的,不能因无奈而放任。李河说:“当一个社会,连送礼都成了一个不能承受的负担,这就非常麻烦了。我们应该想想办法,让这个社会能够轻松一点儿,让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舒服一点儿。按道理说,给人们最好的建议,是让礼回归本性,回归到它原本的精神含义,符号意义。”

  要让礼回归,就要从社会的角度解决,李河说:“倘若能够真的减弱一点人的依附性,改变一点社会的支配制度,减少一点对竞争的崇拜,把我们的社会变得宽松一点,更加公正和公平一点,让打点失去意义。那么人就可能转变成为自主性的、不依附于级别、领导等的自由的人,那个时候,人才能真的轻松起来”。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李河:

  当人际关系变成“利交”

  南朝刘孝标在《广绝交论》:“素交尽,利交兴,天下蚩蚩,鸟惊雷骇。”当商品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变成“利交”,礼后面的节,就不再是精神的放松和慰藉,也不再是身体的休息和调整,而成了一个比平时更加紧张激烈的战场。本来人们在红尘中打滚儿,就已经很累了,过节应该平衡一下心灵,调整一下心态,但是现在却更累了,身体累、心理累,财务上同样也累。

  但要改变这一现状却是很难,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其实是被绑架的。

  步入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深陷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独善其身的结果可能是他承受不了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即使能逃避这一切的竞争,但你同样要处理很多的社会关系,如亲戚、朋友,这一切依旧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这样一个披枷戴锁的人,你给他出多少主意,提多少建议,都不会让他变得轻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5/1/15 04:37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