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寒假梅州客语吟诵采录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 黄辉苑
梅州地区,东连闽西,北接赣南,西毗河源,南邻潮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下辖六县一市一区。客家先民,自西晋避战乱南迁到此,披荆斩棘,历尽艰辛,耕山治水,殷勤创业,使得梅州百业兴盛,文化蔚然,学风徒长,赢得“文化之乡”及“人文秀区”盛誉。客家人来自河洛,自赣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广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家人犹识古意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家人犹存古音者。语言文字合,则通文者多。诗词文赋以中原古音创作,而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故以客语吟诵古诗词文,音理天成,以声传情,妙不可言。
客语吟诵小组初初次采录已陶醉于乡音吟诵,2012年1月9日至13日,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客语吟诵,于是穿针引线,特邀中华吟诵学会采录小组来梅,泛觅遗音。此次采录梅州诗家有10人之多,包括了梅州五个地区(梅县、五华、兴宁、蕉岭、平远)的吟诵调。今简述之。
1月9日上午,中华吟诵学会朱立侠老师、唐兆敏、朱立娅、吴永鑫先于兴宁采录。兴宁神山毓秀,地灵人杰,古有探花罗孟郊,神光映读,皇天不负;进士王杞薰,崇文尚武,叱咤疆场。今有罗香林治学,客家经纬,了如指掌;名校一中,育人有方,六十博导五院士,三千教授誉黉堂。以此佳地为起点,首先采录了张长兴老师。
张长兴,69岁中学高级教师,梅州市作协会员,政协委员。著有回忆录《往事如烟》《风雨长河》。幼居兴宁老家,常见老学究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吟诵古文诗词,只是当时未曾注意,一直留有遗憾。曾祖父虽读过私塾,父亲在抗日期间投笔从戎,从小耳濡目染,喜爱文学,自言信而好古,好做学问。其文多写批左的岁月回忆录,情感真挚,敢怒敢言,关怀天下,讽刺时事,有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及政论、杂文、散文等。
张长兴老师了解吟诵,言吟诵乃国粹,无论传承困难,抢救为要。其传自儒雅父亲的腔调,如祭文、关雎等,以诵为主,平声押韵处长吟。读书时代甚为动乱,曾苦苦求学,其师也不敢吟。后参加客家文化时空2周年庆典,结识广西歌舞团黄有异老师。黄师祖籍梅州,其父为秀才,家传吟诗调,张师学之,虽有变异,细细聆听,亦可想见一二。至于吟诵之法,张师谓吟诗有大致的腔调,但固定中有变化。依字音及情感起伏决定长短轻重。
下午,吟诵学会工作人员赴五华县采录,五华乃“乾隆金殿点武魁”“百仭石巨万”的刚硬之乡,然蒙老君祠太上老君的眷顾,文风严谨,人才辈出。读今五华诗社社刊《琴江诗苑》,诗词雅训可诵者众,非一般诗社能比,其吟诵传承情况亦甚佳。五华旧称长乐县,乐者乐也,二义一字。长乐县,乐长存。岂独巧乎?
李华香,86岁,幼读私塾,其师为老秀才,五六年间,从《三字经》始,遍读《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论语》《古文评注》《大学》《中庸》等。问其吟诵,不能记忆,盖年老舌顿,不便吟诵。请教所学,无论诗词,古文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亦不差一字,倒背如流,朗朗诵来,令人嗟叹。旧学影响之深,所学之牢,活现眼前。
杨子元, 67岁,字怀远,五华县华阳镇人,五华县中医院副院长,广东岭南诗社五华分社副社长,《琴江诗苑》副主编,1968年毕业于梅州卫校医士班,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
杨医生的吟诵得自家传,父亲读过私塾,喜欢吟诗作对,耳濡目染既久,故模仿皆有所得。加之虚心好学,曾请教过父亲吟诵,问父是否为歌,其父曰:非也,唱则不按平仄。采其吟诵,诗能吟七绝和七律,文章亦能流利成吟诵。其吟诵调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张弛自如,格调高雅,极富韵味,功力深厚,技艺圆熟。吟诵自创诗《依步韵和廖惠玲女士“一日思君十二时”原玉》更是如痴如醉,五首七律,一气呵成,情到浓时,潸然泪下。“三秋睹月百千转,一日思君十二时”,真情酸苦,惧吟诗词,然一旦吟成,则感人至甚。作为中医,杨先生喜吟陈修园之《医学实在易》,言其中的汤头歌诀平仄谐畅,现场演绎了里面的《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杨医生写诗学自高中一位姓温的语文老师,温师教其学习平仄,押韵等诗词音韵的知识。加之堂兄教国文,平时能详加评点。如今自创好诗,成诗时必吟以改之,半闭眼睛,自然而然摇头晃脑。读其诗,颇觉声调清越异常,盖如唐文治先生所言:“文以引声,声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遮可渐入佳境。宫商克谐,得失自诵,得失自讼,翩其豁然,众妙悠从。”
张洪盛,64岁,五华县卫生局副局长张洪盛,广东岭南诗社五华分社副社长,《琴江诗苑》副主编。
张先生的吟诵学自其叔祖父张宏模,张宏模先生,母亲是为诗人,幼年读过私塾,后读新学,解放前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也是五华县名中医。从小受到叔祖父的耐心教导,张洪盛医生至今还熟悉各种文体的吟诵。出于中医世家,各种汤头歌诀的吟诵更是张口即来,言医瞽必熟汤歌之诀,百中之经。祖辈以吟诵传授歌诀,症状药方剂量都在歌诀之中,便于记忆,不误病人。张医生的吟诵吐字清晰,口劲清朗,抑扬顿挫。听罢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之感。
退休后,闲时常作小诗,读其《退休有感(二首)》,悬壶济世心犹存,恰如曹诗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诗之高下,不在乎文辞华丽与否,而在于其情感深厚浅薄,人格愈高,自然文格愈高。“文虽艺术,而人品学问皆寓其中。故凡文之传博大昌明者,必其人之光明磊落者也,文之精深坚卓者,必其人之忠厚笃诚者也。”张洪盛医生心中恒思救死扶伤,落笔成文方能杏苑耕坛之事,其行医时,医德高尚,虽未亲探,亦能从其诗中读出。又音其音翱翔于虚无之表,言外之意,无不传。
五华吟诵传人杨子元、张洪盛老师尚年轻,且功诗词,采录同行者如五华诗社社长古从新等都非常热情,采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众老师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看法:客语吟诵符合平常仄短、平低仄高的规则;吟诵中有非常多衬字,原因一为受山歌影响,二是衬字的使用使得诗文吟诵更为流利,吟者心里更为舒畅。解释中辅之以实例使听者明晓。
1月11日,在嘉应诗社副社长幸勇和廖晓鹏秘书长的热忱安排下,吟诵学会工作人员前往嘉应诗社,回访客家话吟诵小组于11月份采录的诸位前辈,其日天气寒冷,然诸老先生不顾严峻天气,怀着对吟诵的浓厚兴致,齐聚方志馆,对吟诵绝学传承的担当、支持令人感动。此次采录,详细了解了吟诵传人的教育经历,篇目更多,对各吟诵传人所能吟诵的文体皆了解全面。为进一步研究客家吟诵提供足够语音文本。因诗人情况于《梅州吟诵初次采录报告》已作介绍,现主要补充与吟诵相关采录情况。
幸勇老师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开门唐诗戴复古的《夏日》,吟时复忆其师潘耀争,潘师出于私塾,其时年方三十岁,能吟各体诗文,当时没有课本,潘师将欲授诗词抄写于黑板上,自吟一句后,让全体学生齐吟。后沧海横流、年代动乱,潘师辍业转行,幸勇老师亦怯不敢吟,幸而幼年习得,已印入脑海,不复忘也,方使客语吟诵,不绝如缕。幸姓“赐姓自周朝”周武王弟偃戍关有功。为表嘉奖,周成王赐其叔偃姓“幸”。幸勇老师追忆宗亲,编选了《历代咏雁门关诗词选》,现场吟诵了傅山《赠顾炎武》,顾炎武矢志不移决心弘扬民族气节及保存故国文物的斗争精神,尽现于吟咏之间。
笔者与幸勇老师同乡,颇感其音与客家山歌调有类似之处。黄遵宪有言“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而。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此乃故乡音,过耳音难忘,客语吟诵得自天籁精髓,恰其价值所在也。
幸老师虽于客语吟诵规则未有探究,据切身体会,能言其梗概,谓客语吟诵平声长而低,仄声短而高。于客语保留古音状况,则举出客语中发读“bRi”乃古音也,恰合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期间采录了其它几首七绝,皆合诗律,浑厚悠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