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9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宁刁仿乡贤曾沐彬先生家乡航拍

[复制链接]

9

主题

12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29 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个人简历

曾沐彬先生1931年11月出生于兴宁

刁坊镇三潭村,1949年只身到香港谋生,后来再到印尼子承父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功转型,经努力经营成为知名的"塑料大王"。

家大业大后,他报效家乡痴心不改,捐建了兴宁沐彬中学、汉芬小学、兴宁体育馆以及一批建设项目,是历年来兴宁市捐资最多的旅外乡贤之一。他还为兴建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梅县区人民广场共捐资300万元,为兴建客家博物馆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捐资500万元。他的家族是梅州市捐资时间最长(一家三代)、范围较广(包括广东、北京、上海、安徽等地)、总额较大(超过5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他有句名言:"贫时看志气,富时看人品。"广为传颂。他是梅州市、兴宁市荣誉市民,兴宁市海外联谊会第一至第四届名誉会长。



折叠编辑本段子承父业

曾沐彬先生的父亲曾佛添先生、母亲李春和众多的华侨一样,含辛茹苦,历尽艰难,漂洋过海,在印尼南洋经营藤器家私业。沐彬先生自幼远离双亲,靠祖父母抚养,生活艰难,在老家度过了他的青少年的时光。众所周知,在粤东山区的穷乡僻壤,出外谋生的青年多如牛毛。1949年秋,在新中国成立前夜,年仅18岁的曾沐彬也和众多青年一样,告别世代居住的祖屋,独闯香江靠编织藤椅谋生。

当时,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经济并不发达,市民只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曾沐彬只好晚上编织藤椅,白天挑着沿街叫卖,光着脚板走路,脚起泡也得咬紧牙关坚持。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经过近一年的磨炼,他眼界开了,见识多了,胆子也大了。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远赴南洋群岛,与阔别多年的双亲团聚。抵达南洋初期,他一边协助父母经营藤器,一边熟悉周围环境,广交朋友、眼观市场、耳听八方、了解信息。他立志不吃"现成饭",决心要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创办实业。由于沐彬先生虚心好学,忠厚善良,克勤克俭,事业不断发展,不久在原有基础上新开了"九龙藤业公司",经营原材料出口贸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声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沐彬先生以企业家独有的眼光,预测到市场的变化,断定塑料制品这一新兴行业将受到人们的日益青睐,藤制品也终将被塑料所代替,于是他把握时机,将藤器家私转产,创立"神龙塑料厂",厂房面积1万平方米,规模宏伟,设备先进。而后又在侨居国印尼首都创办"繁荣塑胶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全机械化操作,主要生产塑胶原材料和成品。由于经营有方,管理完善,有超前意识,善于捕捉市场行情,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了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产销量节节上升。同时,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引进世界的先进机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现在他们已设3个分厂,厂房面积达6万平方米,从原来的小型加工业一跃成为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塑胶行业的佼佼者,几乎垄断了当地的市场,成为知名的"塑料大王"。

1997年下半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尼成了"重灾区"。曾先生夫妇仍拼搏不止,历尽风霜创下的产业受到了冲击,遭受重大损失。他们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产品结构,勇于面对,巧妙化解,把损失减至最低,使企业仍然沿着健康之路向前迈进。



折叠编辑本段事业有成

曾沐彬、肖汉芬伉俪虽身在异国,但心系桑梓,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胞衣迹"多做实事,多办好事。早在1959年,沐彬先生离开家乡后首次回乡,见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心情感慨万千,当看到乡亲们在耕作中肥料短缺,为支持农业生产,便热心捐赠进口化肥,还为东红中学捐建教室。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期间,当时受"左"的思想路线影响,加之内地生活水平较差,交通闭塞,道路难行,从广州回乡需13小时方能抵达。尽管如此,曾先生伉俪不嫌家乡贫穷,不顾道路难行,仍然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远万里回到家乡,探亲访友,为家乡人民做好事,从捐资安装高压线,解决村民用电,关心慰问村中的花甲老人到捐资办学校,到兴建兴宁青少年宫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沐彬夫妇又一次回乡探亲,他从侨居国飞到广州大都市,下榻在一家大酒店。这家酒店的服务员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家,他们一看这位西装革履的"侨大伯"非同一般,是位大亨,便热情地介绍幽雅舒适的总统套房给他们,夫妇俩对视了一阵,婉言谢绝,另向服务小姐要了一间普通房间住下了。过了几天,他们在家乡作出了一项令乡亲们鼓舞的决定:捐资修建家乡刁坊至坭陂的水泥公路。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家乡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业更是蒸蒸日上的沐彬先生伉俪的爱国爱乡热情倍增,他们先后捐资兴建三潭小学、刁坊中学、东红中学、福兴中学、横江小学、爱兴幼儿园、汉芬小学、沐彬中学、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兴宁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医务门诊大楼、妇幼保健医院、刁坭公路、神光山旅游景区公路、梅州市梅县区人民广场、隆文镇、千佛塔等各项公益事业共50多个项目,共计3000多万元人民币。

1997年,随着兴宁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兴宁市政府根据本市教育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兴城东风段106号区,与市一小毗邻处新建一所完中。曾先生夫妇充分认识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决定率先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因此学校便命名为"沐彬中学"。学校于1997年12月8日奠基,占地53336平方米,1998年10月1日动工,1999年8月建成两栋教学楼和一栋科学馆,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同年9月面向全市招收高一新生492人,2002年6月被评为兴宁市一级学校。客家博物馆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实施"文化梅州"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为支持工程建设,曾沐彬夫妇又慷慨捐资500万元,目前其认捐的50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

一桩桩、一件件的好事都联结着曾先生伉俪情系故乡的一片赤子深情,为家乡的文化、教育、卫生、修路筑桥等各项公益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良多。



折叠编辑本段不求回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曾沐彬先生之"乐善好施",如果细究来由,是有家族传统的。从其父曾佛添在上世纪50年代为兴宁华侨中学捐建教室,到今天他的慷慨解囊;从1959年他第一次回国,到现在的几十年中,先后捐赠总额达5000多万元,受赠单位有北京、安徽、上海及家乡梅州等地,他们的捐赠项目都是慈善公益事业--造桥铺路、学校医院、广场寺院等,而且所需款项,都是父辈、本人以及子女一家三代在外面流血流汗、辛勤拼搏得来的真金白银。在梅州、广东乃至印尼南洋,曾沐彬、肖汉芬的名字,始终是与"爱国爱乡"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更使人感动的是曾沐彬先生和肖汉芬夫妇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曾沐彬先生在国内捐资并不谋求个人或家属的利益。他在国内只捐资,并不要求回报。他对家人说:"我们是为国家作一些微薄的贡献,不是要求国家回报给我们一些什么。家乡是生我育我的地方,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不能要求国家为我们做什么,而应当多考虑为国家多做什么。"因此,当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有时考虑到为他家做些什么,他总是说,我没有什么困难。有人以为他很有钱,他说:"其实我并不是很有钱,只不过我愿意为家乡做点事。看到家乡人生活好了,我们都很高兴。"他又说:"为人在世,不管发财与否,都要有民族自尊心、社会公德心和同情心。本着这'三心',尽力而为,善莫大焉?看人有无'三心'不能单看他出钱多少,我觉得一个普通人为社会捐资10元,和实业家捐出100万元,是同样有意义、有功德的。"

为表彰曾先生伉俪热心桑梓的仁风义举,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于1994年、1997年授予曾沐彬先生、肖汉芬女士为"梅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其千金曾云香女士、公子曾松伟先生先后于2001年、2004年被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一家四口都是"荣誉市民",在梅州市还是第一家,成为我市荣誉市民最多的家庭。

同时,由于曾沐彬夫妇对家乡的杰出贡献,梅州市政府决定在华侨博物馆内专设"曾沐彬馆",同时开设专馆的还有曾宪梓先生。



折叠编辑本段秉承良德

1954年,曾沐彬先生与肖汉芬小姐缔结良缘。汉芬女士系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秀丽端庄、天资聪颖、知书达理、平易近人、温柔善良,具有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是沐彬先生的贤内助。婚后她除了操持家务,养育儿女外,全力支持丈夫的商务,真是夫唱妇随,比翼齐飞。沐彬汉芬伉俪在事业有成后,为桑梓建设、为造福乡民作出贡献的同时,他们对自己、对家人却仍然保持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的良好作风,诚实谦逊,待人和蔼,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乐于奉献,不图回报。

日月升沉,花落花开,沐彬先生离乡一晃几十春秋,然而他是饮家乡的水长大的,儿时的经历,乡亲的音容,无时不梦绕魂牵,他永远没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爱,在他的印尼居室里至今挂着中国的字画,摆着中国的古董和故乡带去的纪念品,其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持家有道惟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是主人夫妇在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同时也是他们做人做事的写照。他们的千金曾云香小姐,是旅外华裔中的后起之秀,在父母的培养和熏陶下,从学校毕业后,她虚心学习,敢于实践,经营父母开创的太阳神虾饲料公司,任总经理,厂房面积12000平方米,设备先进,科学管理,月产养虾饲料1000多吨,1990年5月新厂开业时,受到居住国前总统的会见。如今,公司不断改革创新,产品产量逐年提高,为当地的海产渔业作出了贡献。

在沐彬先生夫妇的影响下,孙辈们均赴澳大利亚学习深造,有3位孙子、孙女还被送到北京华侨补校学习中文。近年来利用假期,曾沐彬夫妇带他们回到家乡探亲祭祖,参观旅游,让这些华裔后代对家乡留下良好的印象。

曾沐彬、肖汉芬伉俪,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互敬互爱,互勉互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恩爱幸福,家庭和睦,为侨居地的经济建设和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光昭日月,盛德留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5/1/12 17:05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