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源饶氏家谱序
元乍告终,大明继世。予以菲才遭际隆盛。四方余孽残党悉己底平。海角贡献输纳者,楼船千艘,旌旗夹岸。盖圣主德威普偏,未有盛于今日者也。今岁春,有临川饶氏伯基亦以兑纳赴京。携其家谱一册,邀宗人博士仲恭教喻仲谋进见,乞言以序诸首。予与饶子兄弟素有忘年之好,夫岂容默。今观饶氏家谱,先世名卿士大夫累累不少,近代又有御史、大守、殿干、贡元者声绩伟伟,虽经数世,犹骇人心目。且考其来裔,又自饶州白干,流派宜黄东源,历濯江至水口,宋景定间复分居长源,愈分愈盛。于中犹有豪杰俊伟名播缙绅,富甲郡邑,为饶氏绵绵瓜瓞之庆者有自来矣。奚俟予言,聊书此于谱首云。
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岁诰封诚意伯
前国师弦文馆学士括苍刘基序
※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刘基即被后人比作诸葛亮的明代开国军师刘伯温。
长源饶氏伯基家谱记
予族肇自宋末,分居长源。因红军贼乱,焚掠乡村,与族奔窜逃生,故宗系遭毁。予年弱冠,适当其时。幸遇太祖高皇帝继天立极,新命一颁,群凶灭迹,与族始思回籍安处。先君志达公食息之间,每悼宗系无据。时八十五岁祖隐清公熟记前谱,命予侍侧,诵其略云:饶得姓于唐尧,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迁居鄱阳白干,是予饶氏发源总脉。一世祖元亮公仕唐德宗为安抚,两考转任浙西,赐紫金鱼袋。五世孙信为紫金光禄大夫,迁居南城仙源乡,亦命名白干,不忘本也。生四子曰勋、烈、熊、罴。勋烈熊三位子孙迁徙,注于白干谱系之下。罴之子肱,仕南唐为崇仁令。因往宜黄,悦其东源山水之秀,遂迁居此地。肱生准,淮生裴,为中丞御史。生三子曰君俊、君泽、君俭。俭徙濯江,君泽徙神冈。君俊嗣居东源,派演东山甘竹是其一支所流。后君俭生二子曰道拱、道忻。时君俭为万石长,常往抚城输纳,道经水口,目其水有八十四源之汇,藏风聚气,地冠其最。遂分幼子道忻公居于水口焉。道忻公至我子平公仅七系,又自水口迁居长源。上祖卒葬虽未周知,略记一二。汝以纸笔登记,以日后之微数年,何蒙圣治安妥,始会族长思述,子巩等通将宗支次第编集。适予区头上京纳兑,携见宗丈仲恭翁,甚喜。因见刘国师,请文以冠其首。使后之子孙知先代源流之有所。自云。
大明洪武十四年辛酉岁孟春月二十三世孙伯基撰
兴宁东安饶氏史略
据史料记载,饶氏氏族来源古远,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后因避圣讳加上“食”字偏旁而变为“饶”。
历代相传,几经迁徙 ,至秦末,饶氏族人迁居鄱阳(即宋时饶州)。唐朝德宗年间,饶氏江西一世祖元亮公由鄱阳白干迁南城仙源。其后,七世肱迁宜黄东源,十世君俭迁濯江,十一世道忻迁居水口。至宋景定三年九月,十七世崖州知府七三公(字子平)见长源土沃林茂,乃钟灵毓秀之基,遂举家由水口迁居临川长源。七三公为长源饶氏开基之祖。此后,长源饶氏二十五世琛一开基兴宁洪溪唇,二十七世艮九、二十八世灿六开基梅州东门外和扶贵, 二十九世表四开基兴宁朝天围,二十九世登六开基兴宁沥陂,二十九世钺三、钺九开基五华南门外古榕井和三元洞尾。
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二十八世文四公携二子(首四、首五)南下兴宁石马圩卖灯芯为活。长子首四公定居于石马小水堡洋兴围后,继续南往兴宁城东门外(东安栅)石榴树下(古名)安身。继娶文峰桥罗氏又生一子首七。其长子首四公居兴宁石马,次子首五公居兴宁城东门外,三子首七公迁惠州白芒花黄塘里开基。文四公系兴宁东安饶氏一世祖。兴宁东安饶氏本属平阳堂长源饶氏,出于对后代前景的考虑,将堂号改称“厚光堂”。
继一世文四公开基兴宁东门外东安栅后,二世首七公开基惠州白芒花;三世如梧公扩展东门外老祖屋;四世彩质公购置田庄山所扩展祖业;六世天赋公在西门街创设“允升号”;七世堦公建居佛子岭、高簷头,增公建居会众岭,坦公建居长春井(南面)、中心岭,塏公建居长春井(北面)、义尚围。
至清代咸丰年间,八世锦绶公建居石光下饶屋。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九世光辅、光晋、光峻、光海四房的部分族人又从长春井、石光下迁居洋矮岭。该年,饶宝书进京会试、殿试中进士,故洋矮岭饶屋挂“进士第”匾,称洋岭进士第饶屋。
随人口增长,洋岭进士第饶屋部分族人又迁至竹丝湖、鹤子树下等地创业。饶氏家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3g.xna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